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 >> 学科服务 >> 学科导航 >> 正文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从大的方面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1)智能人机交互与机器翻译(2)分布式系统研究方向(3)计算机检测与控制研究方向 (4)管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研究方向(5)嵌入式系统研究方向(6)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方向(7)图形与图像处理研究室。目前研究生阶段又划分为以下十二个更为微观的研究方向:01人工智能及其应用02知识管理与智能人机交互03管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04计算机检测与控制05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06物联网技术及应用07协同工作系统08分布式虚拟现实09嵌入式系统及应用10大规模网络游戏11信息安全技术12医学影像处理。
(1)智能人机交互与机器翻译
负责人简介:张桂平教授
主要研究内容:
在机器翻译方面,通过20多年的不懈攻关,走过了自动翻译à辅助阅读à辅助翻译à全过程辅助(翻译工作室)à协同翻译(翻译机器人)的研发历程。首先提出了汉语文本分析的“语段成份分析法”,摆脱了用西方语言学研究汉语的框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提出了多文种动态编码方案,解决了多文种信息处理的瓶颈问题,获得国家863资助;提出了人机优势互补、人机分工协作的交互翻译技术,研发的环球使者系列产品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金和电子发展基金的支持;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用户模型为核心的知识管理与机器翻译技术融合的新思想,再次获得国家863计划资助;研发的协同翻译平台(翻译机器人)在我国最大的翻译工程项目中,在500用户协同工作,错误率不超过1.5‰(国家翻译质量标准)前提下,创造了翻译速度快、质量高和规模大等新纪录,于2008年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支持;该成果于2008年7月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并荣获“2008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一等奖”,人民日报、中国计算报、中国航空报、经济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报导。目前,本研究方向正全面与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国家知识产权局合作,发挥机器翻译和知识管理方面的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大型商用飞机对大规模技术出版物翻译、国家创新工程的百万专利翻译项目。通过大规模实用项目的锤炼,在技术、系统以及研发队伍的科研能力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在机器翻译技术实用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技术在国防重大引进工程、航空重点型号攻关工程、国家知识产权国际化工程、机器翻译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机器翻译人才培养等多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显著的应用效果。
在知识管理方面,针对国防企业在型号工程的设计、制造、试验以及保障等各个环节,进行知识获取、知识表示、知识管理和知识利用的研究;探讨在资源整合和共享过程中的工程信息和管理信息的融合方法;设计各阶段信息采集、经验积累和挖掘应用的人机系统方案;建立不同类别的经验知识数据库。在国防预研、国防基础科研的支持下,完成了面向国防工业的知识工程管理(KEM)平台的示范性建设任务。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面向国防领域的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工作;在大规模知识库建立的自动采集与积累技术,基于语义相似和相关计算的智能检索与问答技术,异源数据和异构系统的知识共享与融合技术,以及知识管理平台嵌入式应用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使企业的数据、信息、资源和经验得到有效整合和积累,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设计和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企业对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快速获取、深度挖掘、高效处理和充分共享的目标;其技术(企业知识管理平台)和产品(知识ROBOT)在国防重大引进工程中和重大攻关项目中应用效果显著。
(2)分布式系统研究方向
负责人简介:石祥滨教授
主要研究内容:
Peer-to-peer、网格等网络计算模式的研究,重点解决大规模系统的可伸缩性问题;基于J2EE、 CORBA、.NET(DCOM)、JXTA和OGSA架构各种应用系统的技术,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通信机制、应用层协议、网络服务质量和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网络通信的性能和效率;应用层消息过滤和聚集机制的研究,在应用层有效地减少消息发送量,以满足有实时性要求的各种应用;各种信息集成中间件及利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实现个性化推荐的研究,以解决分布式系统的异构性,提高服务质量;网络仿真测试平台的研究,以解决大规模环境下的仿真试验问题;数据存储、负载均衡等问题的研究,以解决大规模环境下海量数据的一致性和服务性能问题;可信和公平计算的研究,应用信任理论和博弈论理论解决网络计算的信任和公平性问题。
研究特色:
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大规模多玩家网络游戏、分布式虚拟现实和协同工作系统等。在大规模多玩家网络游戏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取得的创新性的成果包括:基于Agent技术和中间件技术的可伸缩的P2PMMOG体系结构;适合于MMOG的P2P覆盖网络协议和消息分发机制;基于视觉特征的感知模型、基于N-tree的兴趣域划分理论和可预测的管理算法;基于事件关联机制的同步算法;适合MMOG的Agent建模方法和Agent的服务调度策略和负载均衡策略;自适应的防欺骗通信协议和自适应的欺骗检测机制;NPC路径搜索算法和游戏流量分析模型等。在分布式虚拟现实的研究上,解决了场景管理、地形生成算法和远程绘制等技术问题,在协同工作系统的研究上,解决了感知模型、系统工作流、同步机制和应用共享等关键技术问题。在协同设计系统的研究上,主要针对机械领域,重点解决了各种冲突的解决策略;在P2P视频的研究上,重点解决了分布机制和缓存机制。五年来,先后承担了3个课题的研究开发工作,培养硕士研究生33名,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分布式系统研究室现有教师8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3名,助教3名;参与各类科学研究的在读研究生16名。
(3)计算机检测与控制研究方向
负责人简介:田丰教授
主要研究内容: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当今前沿性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有着巨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被认为是将对21世纪产生巨大影响力的高技术之一。在军事、环保、医疗、工业设备更新换代、空间探索、数字家庭、智能交通、煤矿安全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在不久的将来,WSN将与internet整合,将实现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无缝连接,使网络的触角伸展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研究方向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该技术的研究,在密切跟踪该技术世界最新发展状况的同时,重点围绕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根据项目研究需要,在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多层定位方法、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网络重组,网络拓扑结构以及适合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等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支撑(专项)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
嵌入式系统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信息技术领域。从各种家用电器、仪器仪表、工业设备、通信设备、信息终端到汽车以及航空航天器、军事武器系统等,都是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本研究方向在密切跟踪该研究方向发展状况的同时,重点在嵌入式系统的应用上。本研究方向注重研究生科研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在学期间均参加导师的实际科研项目工作,并根据实际研究项目组成不同的研究组,通过在实际项目中的密切合作,培养研究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先后有多名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或作报告。
(4)管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研究方向
负责人简介:夏秀峰教授
主要研究内容:
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和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其涵盖的相关技术很多,从传统集中式的OLTP(联机事务处理)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工程数据库、实时数据库、对象关系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到分布式数据库、数据仓库,以及建立在它们基础之上的应用如:OLAP(联机分析处理)、DSS(决策支持系统)、DM(数据挖掘)等,都属于数据库的技术领域。在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方面,主要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系统建模技术,决策支持系统框架,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难点研究,多媒体企业物流系统等。在信息集成与系统整合方面,主要研究复杂环境下多遗留系统的集成理论和技术,包括员工集成、信息集成、流程的集成及平台集成的各种关键技术研究。在电子商务及个性化推荐技术方面,主要研究电子商务网站的底层支持技术、点击流数据预处理技术、点击流数据仓库建模技术、与企业传统销售系统的融合技术、网站结构优化技术、各类个性化推荐技术(如:病毒式营销技术、基于消费心理的推荐技术、基于基因的推荐技术、基于滞销商品的推荐技术等)。
研究特色: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数据库领域的研究工作,理论上在数据库及数据仓库基础模型的创建、数据的归档设计和维护、历史数据重用技术,以及信息整合、信息集成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所提出的基于时间轮转模型的数据库及数据仓库设计策略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科研实践中先后为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市技术监督局、辽宁省移动通信公司、国家网络安全中心等单位设计开发了许多大中型管理信息系统,先后承担了75攻关、85攻关课题、国防预研、沈阳市科学基金课题等多项;在研究成果产品化、产业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发、取得了创新性进展和实用化突破。
数据库技术研究室现有教师9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6名;参与各类科学研究的在读研究生16名。
(5) 嵌入式系统研究方向
负责人简介:潘琢金教授
主要研究内容:
嵌入式系统是近年来计算机及相关学科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其应用领域涉及信息家电、仪器仪表、工业设备、通信网络、移动终端、汽车以及航空航天器、军事武器系统等。本研究方向研究重点是面向应用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硬件与软件的协同设计、针对行业或产品的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中间件、分布式测量与控制、嵌入式Internet及Ad Hoc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目前已在嵌入式系统硬/软件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嵌入式Internet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航空、航天、通信、工业测控等领域。
本研究方向有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先进的实验设备,并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航天新乐有限责任公司等航空航天企业和一些地方工业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科研及研究生培养合作关系。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面向应用,面向工程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研究方向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其中博士1人,在读博士1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4人,已毕业硕士研究生6人。
本研究方向近五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15项,科研经费100余万元。其中,“基于嵌入式以太网和Internet技术的远程机房环境动力监控系统”,采用本研究方向在嵌入式Internet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无人值守通信机房的设备安全、正常运行提供了先进的监控保障方案,在浙江部分城市获得了推广应用。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飞机配电装置综合试验器之计算机测控系统”,采用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和虚拟仪器技术,建立了一个通用的飞机配电装置装机前测试系统,可以完成多个型号飞机各种配电装置的测试,并可通过增加测试导通表适应新型配电装置的测试需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测试成本。与沈阳航天新乐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的“DH-11数字化导引头”,在国内开小型导弹控制系统数字化之先河,采用DSP技术完成目标信号的采集、处理和制导控制信号的计算,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产品的抗干扰能力。为沈阳航天新乐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FLV-2轻型车载发控系统”和“QCF-1车载火控系统”,采用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和DSP及嵌入式TCP/IP技术,可控制车载8发小型导弹的寻的和目标攻击,在航展中受到国外客户的青睐,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飞机继电器检查仪” 系列,通过采用嵌入式系统和虚拟仪器技术,大大减小了测试设备的体积和重量,可以很方便地移动,为部队对飞机进行定期和战前维护测试提供了使用方便、快捷的测试系统。
本研究方向通过与航空、航天及地方企业的技术合作,锻炼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也使研究生能有机会参与具有实际应用的科研项目,学以致用。
(6)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方向
负责人简介:拱长青教授
主要研究内容:
在分布式异构测控网络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由于网络组成的异构性,导致网络通信的实时性与可靠性不易得到保证。现有分布式异构测控网络解决方案无法同时兼顾测控信息的实时性与可靠性,原因在于传输测控信息的TCP和UDP协议不能同时保证测控信息传输的实时性与可靠性。本研究针对测控信息的实时性与可靠性问题,探索设计实时、可靠的通信协议。在无线网络研究方面,主要的研究范围涉及ad hoc网络、无线局域网、各种无线接入技术、卫星网络通信协议、星际互连网络通信协议、无人机网络通信协议等。在量子加密通信研究方面,涉及量子加密通信理论研究、量子密钥分发(QKD)协议研究等,重点研究量子密钥分发(QKD)协议在分布式航天测控网络中的应用。在下一代网络技术及其QoS问题研究方面,关心的问题涉及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及相关问题研究,包括下一代网络的服务质量问题研究、安全问题研究、MPLS技术、综合服务(IntServ)和区分服务(DiffServ)技术、3G网络技术、软交换技术等等。在IP网络应用研究方面,研究的兴趣包括:移动IP网络技术、IP语音应用技术、增值业务等。
研究特色:
分布式异构测控网络的骨干是Internet或电信网,而分布于前端的信息采集与反馈网络则可采用各种不同的网络技术,如ad hoc sensor网、工业以太网、WLAN、GPRS网络等。该网络适于多种用途,如对道路交通及交通工具的跟踪测量和控制、对各种灾害的监控预警等。针对测控信息的实时性与可靠性问题,采用两个解决方案:或者在面向测控事务的应用层保证通信的可靠性,构建可靠的测控应用协议;或者在传输层保证通信的可靠性,研究可靠迅捷的测控信息传输协议。为保障测控信息的实时准确,在分布式异构测控网络中研究时间同步技术,以使异构测控网络中的异构站点实现时钟同步。采用自组网思想以增强测控网的抗毁能力和自愈能力,各测控点可根据观测需要和网络状况灵活自动组网。研究可靠数据传输、精确时间同步和网络安全等通信协议,以提高测控精度,通过时间延迟较大和可靠性较低的民用公网来实现测控信息的实时、可靠传输。
网络通信研究室现有教师5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参与各类科学研究的在读研究生17名。
(7) 图形与图像处理研究室
负责人简介:张国栋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在数字医学影像理解与分析技术研究方面,自2000年以来开始从事数字医学影像理解与分析技术及模式识别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目前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弱边界区域分割、图像增强、微小对象识别技术等几个方面。在基于工业CT的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方面,针对无损检测系统中微小缺陷的检测、提取和分析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重点研究高效的ICT影像增强算法、多尺度纹理分析算法、微小缺陷的准确提取和精确测量技术等与微小缺陷分析相关的技术方法,实现能有效提高微小缺陷检测的准确性和检出率,可给出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的无损检测系统原型,相关研究的开展对于提高微小缺陷的早期发现和失效的早期预测水平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在基于多特征的分类技术研究方面,针对肺部CAD系统中病变区性质判别中的难点,研究使用形状、灰度、位置、均值、标准差、面积、似圆度、不规则性、对比度、最大平均CT值、像素梯度的各向异性和各向交叉作用等多种影像学特征以及相关医学知识的迷糊分类方法,实现候选影像区的有效分类,将病变区、非病变区和干扰区分离,降低了CAD系统的假阳性率。
研究特色:
在数字医学影像理解与分析技术领域,完成了某PACS系统中动态CT脑灌注影像后处理算法的研发任务,算法已被集成到该PACS产品中;在医学影像配准、融合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基于数字化医学影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开发完成了必要的基础技术储备;在肺部疾病计算机辅助诊断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2005年以来,主持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持续发展计划项目1项、航空科学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基金项目1项、沈阳市科技计划基金项目1项、各类横向课题5项;相关项目均已顺利完成预计研究目标,通过了相关部门组织的项目验收,获辽宁省教育厅科研成果认证1项。
图形与图像处理研究室现有教师5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2人;参与各类科学研究的在读研究生11名。

版权所有 @ 2016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中国  辽宁  沈阳道义经济开发区道义南大街37号   邮编:110136
蓝图 | 工会
您是第 位访问者今天是: